大师级催眠术师
作者:人间失格
译者:辞汇贫乏,篇幅很长,令译者抓狂的德系文一篇。肉戏口味不重,却比较硬派,好似在看港漫……不过我终于没有用港漫的笔法来翻,有兴趣读者的不妨脑内补完一下试试看。
「此种效应与智力或信仰皆无关联。」——布鲁诺?卡尔洛维奇,1910(Kel: 大类虚构人物)
闹钟在早6:30响起,乌尔里希?温克尔又迎来了一个平凡的返校日,至少他是这麽想的。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天将决定性地改变他以后的人生。如今他也许已经不能再回忆起这个日期了,尽管一切都开始于这天。是的,这一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他一边读着电脑杂志,一边舀着早餐麦片,还听着母亲一如既往的唠叨。吃完早饭,他便骑上自行车前往学校了。乌尔里希在市立高中读书,对学校生活大致还算满意。他是个优等生,理科非常好,其他科目也没问题,只有外文能对他作梗发难,尤其是法文。
他自有一批死党,几乎够组成小社团了,或一同去看电影,间或打打保龄球。自从他们全部满了18岁,拿到了驾照后,有时也会驱车前往邻近的大城市玩上一晚。
在这些场合同行的全都是男生。这并不是因为乌尔里希不喜欢女孩子。他觉得女人其实不错,有些甚至满能令他兴奋,包括在他的高中部里,就有几名所谓的校花,或者说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但他在女孩面前总有些保守。凡观察过他的人,一定会说他过分腼腆,而他就是不明白该跟她们谈什麽。她们既不喜欢电脑、角色扮演游戏(RPG),也不喜欢保龄球。有时他也乐意聊聊化学课上的习题或者日报里报导的科技新闻,此时那些女孩们就会把话题转移到化学老师的着装上去——是乏味呢,还是总算又穿出品位了。
他当天的课程是数学,音乐,两节英文,一节法文,最后还有一堂社会课。三节外语连上。他可不喜欢这个!这回那个女法文教师又叫他起来口头总结她从某本法国畅销书里节选的一段。他辛苦结巴地说了好一阵。忒尴尬!他很高兴三节课终于过去了。所以随后的社会课对他来说俨然成了奖赏,这段时间好像既轻松又有趣。
社会课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还非常有激情。他预告说,在接下来的一学年,会要同学们探讨德国社会各个领域内的问题。而在这天,他将炮口对准了医疗卫生方面。每名学生都被随机分配了报告题目,如法定医保与私人医保、商业保险、医学课题、偏方与替代疗法等等。乌尔里希要做的报告是关于催眠的。听起来很有趣,尽管这意味着他又有一大堆功课要做。
当日,乌尔里希检索了市图书馆,试着找到些与课题相关的材料。他很快明白,要筛选如此庞杂的资讯是个问题。他读到了一些关于催眠在治疗恐惧心理、精神疾病和在犯罪学方面的应用。他认为最后一种最有意思。目击证人能够在催眠状态中回忆起桉发时候的细节,然而在清醒时反而做不到?还可以追忆久远的事情?甚至童年早期的经历?
他也在文章中暗示道,催眠可能被用于刑讯逼供。人们是否会在催眠中吐出他们清醒时决不会泄露的秘密呢?
这些医学文章中倒也多次强调:不能用催眠术命令他人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乌尔里希暗自怀疑:这里是指这点不可能实现,还是说只是不应当这样做?他在归家的途中思考着。
晚饭后,他径直上网登入Google,输入「催眠」(Hypnose)。有1'160'000个结果!噗,够他读上一年了。他继续筛选着检索结果,于是找到了几篇有趣的文章,都是关于「接受性」的。看来人的确无法用催眠术使一个好好先生动手杀人。但其中一篇文章也指出,在一些小事情上,不能排除催眠术存在掩盖受术者原有意志的效果,例如在杂耍或戏剧中登台献技的催眠秀师。
催眠秀师(Showhypnotiseure)!仍有105个结果。乌尔里希兴奋地继续阅读。看来专家们在这一点上所见略同——人类不会在违背自我意志的情况下遭到催眠,也不会在催眠状态中做出不符合其道德或意志的事。乌尔里希找到了几段值得一看的平行论点,以及记录了一些精彩场面的网页。比如催眠师让人用身体在两把椅子的背上搭桥,或者是让想必怕蛇的人走进满是毒蛇的池子。在一段影像中,一个催眠下的男子毫不犹豫地吞食着昆虫。这些记录看来都不太合乎专家的观点。
随后,乌尔里希发现了一篇值得一读的美国文章。这篇文章正是探讨勒剧场催眠秀究竟是骗人把戏,还是多少与科学沾边的,可惜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桉。不过,文中多处提到了一位匈牙利的催眠大师:此人曾在19世纪末的奥地利和德国博得盛誉,并曾多次在测试中操纵若干经过筛选产生的受试者执行了他们原先拒绝做的事情。在其中一次引起轰动的表演中,他要求一名奥地利皇家卫队德军官亲吻一名年轻士兵。军官开始愤怒地表示抗议,说他宁可去死,也断不肯和一个男人亲嘴。那个匈牙利人便在50名见证人面前向那名军官实施了催眠,几分钟后,军官便扑向那位士兵,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他热烈的一吻。
哇,这件事肯定让那个军官难堪了。同性恋即便在今日也还是热议的话题,那麽在19世纪末呢!他将对这次实验作何反应?这些在文章中没有涉及。布鲁诺?卡尔波维奇(Bruno Karpovoitzi)。这就是那位催眠师德名字了。乌尔里希又将人名输入了Google. 一无所有。真遗憾。他又换了两家搜索引擎,同样一无所获。于是他转而只输入「卡尔波维奇」,但仍然没能成功。于是他同时输入「催眠(Hypnose)」和「布鲁诺」。文档太多了。「催眠」加「卡尔波」(Karpo)呢?也是如此。
他已经想要放弃了,无意又翻开了一篇方才读过的文章。这里面有关于那个神秘男子的只字片语吗?他漫卷书页,竟在一角处看到了那位大名鼎鼎的匈牙利催眠师的名字,卡尔洛维奇(Karlovoitzi)。P换成L了!
乌尔里希被考据者式的自豪感包围了。当晚,他整晚都泡在网路上,找遍全球,搜索着那个匈牙利人。22:00时,他发现了一条线索,指向此人的一部着作——而且还是用德语写的!不错,那时德语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但他到处都找不到这本书的摘要。这也不奇怪,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书了。之后,他在23:57时达成了搜索任务。一家波兰的网站——幸好还是英文版的站点,有旧书出售。其中列出了一本布鲁诺?卡尔洛维奇的书,是1910年出版的「催眠真实意志」(?Der Hypnose wahrer Seele")。
三周后,邮局送来了一件小包裹。乌尔里希早已写好了报告,他只是想看看那本书。他好奇地拆开了邮包。一本小薄书而已,而且很古旧,封皮发暗,布满油污,书页也斑痕累累,摺痕随处可见,不过尚可阅读。只是,这本书是用旧时的德文字体排印的。哎,难读得很。但是乌尔里希才读完第一页,便觉津津有味。布鲁诺这样写道:「那些新派的医师,在维也纳或莱比锡营业的,联合起来试图证明催眠术只是病人自身意志造成的效应,然而这些声名显赫的学者没有注意到人类意志的深不可测。」哗,好个长句。乌尔里希重新读了一遍又一遍,试图读出某种节奏来。「新派。」这个词指的一定是19世纪末期形成的心理学。显然,「维也纳」说的就是佛洛德,而莱比锡在当时也是自然科学的大本营之一。「只是病人自身意志造成的效应」,这话在今天看来很扭曲。但它的意思可在另一篇文章中互见:催眠无法违逆病人的意志。但是卡尔洛维奇却发现了此说的反例和纰漏:「人类意志的深不可测。」次日,乌尔里希逐页逐行研读着这本小书。这份材料是不那麽容易理解的。旧式的语言和字体更加大了它的艰深程度。他大致对书的结构有了个概念。卡尔洛维奇对催眠术的共通要点作出了概括,并且援引了许多希腊和埃及的古籍。其后的部分是一段催眠术入门教程。接着又是多篇关于催眠术的观点各异的论文。正如章节标题所述:「逾越意志。」乌尔里希花了一个周末才读完这章。即将读完时,他相信自己已经明白书的主旨了。人不会在催眠中作违背其意志的事,这种观点卡尔洛维奇也并不反对。然而他洋洋洒洒地分析探讨了「意志」在此的含义:他将意志区分为两种——深层、真实、不加修饰的意志和社会强加给人的意志。如果某人发自内心地反对某种行为,那麽在催眠中也同样会拒绝;但如果他(她)由于社会禁忌而一直压抑着某种倾向,同时却又怀有兴趣、好奇或宽容,那麽便可能在催眠状态下逾越社会禁忌的门槛。(Kel: 这个虚构学者自称与佛洛德门派不同,学说却如此……)
根据乌尔里希的理解,卡尔洛维奇在这章里间接揭示了催眠的艺术,也就是所谓的「深层、真实的意志」。如果他没理解错,那位奥地利军官是由于社会秩序而拒绝「男人接吻」的,但事实上却对此道怀有一定的兴趣,因此才被卡尔洛维奇乘虚而入,或者说公之于世。
有意思!
一个念头在乌尔里希心中萌生了。他是否能也学会使用催眠术呢?不妥的是,他是个学生,不而是医生,也不是心理学家。只学一点点吧,试试看有没有前途而已。他流览全书,但整本书于他都太过深奥了。他是不是该回到网上找一种比较简单的入门教程,诸如「傻瓜的催眠术」之类?算了,那太可笑了。他开始翻最后一遍书,想看完后就把它归到书架上。他大概还能再读一章,就这章好了,它只跨了两页而已:「反论之反论」。
这章让乌尔里希读得乐不可支。卡尔洛维奇写道,他曾与德国一位物理学家会面,此人全盘否认潜意识与催眠术的存在。为了证明他的论点,这名物理学家声明愿意接受题目测试。然而这位同仁事后的解答竟包括:「2+2=红色」;「原有10只苹果,某人吃掉其中8只,结果应该还剩30只梨」,等等。乌尔里希愈发开心了,因为匈牙利人对这名物理学家施行的小小恶作剧正是催眠术虽然简短,但却真实有效的证明。乌尔里希又有功课要做了!
实验1号让别人去以身犯险,或者承受极限的负担,这些乌尔里希自然不敢贸然尝试。但若只是使某人作些非出本意的蠢事或一些人畜无害的事情,这倒无伤大雅。而且这样他的测试也不会被人察觉——可能是他做的,也可能不是,模棱两可嘛!
乌尔里希花了足足一周时间查询催眠的方法。他读到的大致如此:首先将人导入深切放松的状态,打开通往深层知觉的通道。在这一步骤中,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眼前晃动单摆,并缓慢数数位,或给予指令。